2024循環設計週 (Circular Design Week) 於10月10日至13日在台灣舉行,為期共四天,主題為「Bioregion-ing Together.生物區域化」。活動首兩天安排了在雲林縣、嘉義市及台南市等四個地點實地參訪與工作坊,為參與者提供實地探索各種層面循環設計實踐的機會。隨後,活動移師至台北市進行,最後兩天舉辦與台灣設計研究院 (TDRI) 合作舉辦一場論壇。該論壇邀請了來自包括台灣、印尼、英國及越南在內的7個國家及 12 個地區的設計師、研究學者與循環設計實踐者,共同展開了超越循環設計範疇、跨越多元文化與網絡社群的熱烈討論與交流。
這些回顧得以實現,來自於Natasha Cheng (鄭伊琪) 的支持,並透過生成式 AI 工具,經由Phoebe Lue (呂承慧) 協助之下轉譯為繁體中文內容。照片由 Susu (@ss.s.u_uu) 提供,並採用 CC BY-ND 4.0 授權。
Destination1 御鼎興醬油, 雲林縣
由兄弟接手經營的御鼎興,是家族傳承三代的醬油老廠,更是地方傳統釀造技藝的重要守護者。這裡不只是製作醬料的工廠,更是一座讓味覺與情感連結的文化據點。醬油在此不僅扮演料理中的關鍵角色,更是一種推動創新、凝聚社區的媒介,帶領我們走進土地、記憶與家的味道。
Destination2 台灣田野學校, 嘉義市
秉持「在土地上學習」的理念,台灣田野學校將都市再生視為一場全民參與的重構過程。
透過親身動手修復老木構造建築,參與者不僅學習技藝,更在實作中找回人與環境、過去與現在、材料與記憶之間的深刻連結。不只是修老屋,更是修補我們與土地共處的方式。
Destination3 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台糖循環聚落, 台南市
如果一座住宅社區,從零開始就融入最先進的循環與再生技術,將會是什麼樣貌?
座落於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的台糖循環聚落,就是積極探索這個挑戰的實驗。而迄今為止的成果令人振奮,不僅讓人一窺未來生活的可能樣貌,也揭示了嶄新的設計契機。
這些報告是依據每一場次之逐字稿,透過生成式 AI 工具產出。儘管 CDW’24 主辦單位已投入相當努力編輯及核實內容文本之準確性,但請知悉,可能存在與論壇中所呈現、討論內容不一致之處。照片由 David Kang (@da_kangmera) 與 James Yeh (@jy.__.photo) 提供,並採用 CC BY-ND 4.0 授權。
「我們不僅僅在努力放慢增長速度,而是在重新定義何謂與地球和諧共存。」
生態區域化不僅僅是一種設計方法,更在講述如何實現與自然界更永續、和諧共生的故事。
生態區域化不僅僅是一個理論概念,而是一套以關懷與實踐為基礎的永續生活框架。
透過細緻觀察與持續調適,我們得以透過實踐行動與大地自然循環及智慧和諧共生,從而以整體性策略應對當前環境挑戰。
透過實施循環,我們不僅提升資源循環利用效率,同時積極推動社會公平、性別平等與地方自主。
城市發展模式不僅能有效減輕對環境的負擔,更能強化在地社群的凝聚力,打造一個兼具包容性與韌性的生態系統。
循環設計不僅關注於材料運用、耐用性和資源管理的效率,更在於促進人與自然環境的深度連結。透過關懷彼此及我們共存的多元世界,循環設計激發出全社會共同承擔環境責任的意識,進而推動城市與生態的和諧發展。
推動循環模式的實施,不僅依賴技術解決方案,更需要從根本上轉變社會對擁有權、價值觀和消費模式的認知。無論是社群主導的計畫、生態區域化思維,還是融合原住民智慧與文化,根據不同層面的在地需求調整循環設計實踐,都是推動成功轉型的關鍵。
請跟隨我們的虛擬漫步觀看本次論壇照片花絮,當中展示了充滿活力的互動、富有動感的工作坊環節,以及晚宴的難忘瞬間。
透過這些花絮照片,一窺構成本次活動獨特魅力的能量、創意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