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活動檔案
過往活動檔案
Session1
● Day3 13:00-15:00
胡郁如
執行長 / Kaiana蓋亞那工作坊
Donna Cleveland
Interim Dean of the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 Design / 越南皇家墨爾本理工學院
謝宜哲
第三代製醬人 / YDSIN1940 御鼎興
郭麗津
執行長 / 津和堂城鄉創意顧問
For speaker profiles, please click here.
本場論壇以「生物區域化(Bioregioning)」作為一種關懷實踐為主題,探討人與土地間深刻且互惠的關係,並強調將文化智慧、在地知識與生態管理整合於永續發展中。
論壇以一首布農族歌曲「Paiska laupaku」開場,四位講者—蓋亞那工作坊胡郁如(Ibu Istanda Takiscibanan)、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Donna Cleveland、御鼎興醬油謝宜哲以及津和堂創意顧問公司執行長郭麗津—從文化、生態、產業等面向,分享關懷與永續實踐如何與土地及其循環息息相關。
論壇中強調,關懷是人與土地上其他生命體間互惠關係的基石。胡郁如以布農族為例,說明其傳統生活與自然循環的緊密連結。布農族不依賴西式曆法,而是透過觀察星體、植物和動物行為來決定農業和生活節奏,例如小米播種時間的決定,即體現了對生物區域的深刻理解與數世紀累積的生態智慧。這種實踐以相互尊重與平衡為基礎,展現了「以關懷為本的生物區域化」的典範。
胡郁如
Cleveland則從生物材料研究的角度,呈現另一種關懷的樣貌。她的研究利用細菌和酵母菌生產可生物分解材料,替代塑膠,並將關懷延伸至與微生物的合作,探索人與非人類生命共同繁榮的可能性。 無論是布農族的傳統智慧,還是生物材料的共同創造,都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可能性,也預示著永續發展將從理想轉變為生活方式的未來。
Donna Cleveland
論壇強調在地知識在形塑永續未來的關鍵。Cleveland與越南米紙製造商合作,將傳統竹製烘乾工具應用於細菌纖維素烘乾,提升效率,展現了整合在地專業知識的價值。 郭麗津介紹的台東慢食節,則突顯了保存和重新發現在地飲食文化的重要性,其每年探討不同的主題(例如生物多樣性、免疫力及發酵技術),並藉由鄰里間的食材共享和世代相傳的食譜,保存珍貴的傳統智慧,為後代福祉奠基。胡郁如更致力於復興布農族小米相關的傳統儀式、歌謠、手工藝和飲食習慣,以及建立小米品種資料庫,將生態知識和精神傳承下去。
郭麗津
這些倡議共同展現了傳統智慧與現代實踐相結合,激發創新解決方案,並保留文化遺產的可能性。
論壇中探討來自社群主導的行動是如何改造傳統實踐,並連結韌性產業。胡郁如以布農族的「三石灶」—農民、廚師和食客的合作模式,說明在食物生產鏈中維護每個角色的重要性。而郭麗津在台東推動的慢食運動,則將此模式付諸實踐,建立一個共享傳統、重新詮釋並保存傳統的社群,促進農民、廚師和食客的合作,發展獨特的空間和經濟模式。謝宜哲推動的台灣醬油產業文化復興,也基於類似的理念,透過「飛雀餐桌Future Dining Table」計畫,推廣台灣傳統醬油的創新應用,並與不同醬油廠合作,建立自給自足的產業文化,讓消費者重新認識台灣醬油的風味。
謝宜哲
這些案例都說明了如何透過社群合作,維持傳統實踐,並使其適應現代環境,創造自給自足的生態系統。
論壇強調的是持續的社群參與和共同創造在設計過程中的重要性。Cleveland在越南的參與式研究項目,培養了當地社群的所有權和能動性,建立了更具韌性的社群。而謝宜哲發展的台灣醬油評鑑系統,則是一個共同參與的努力,透過匯集各方專家和意見,建立一個能反映台灣醬油風味多樣性的評鑑架構。
展現了參與式研究和共創是如何促進更具韌性的社群和生態系統,並確保永續轉型建立在當地社群的需求和智慧之上。
生物區域化是一種實踐框架,而透過將我們的行動與土地的循環、文化的智慧結合,將可以創造更具韌性且相互連結的社群。 正如胡郁如執行長所說:「沒有人耕種傳統作物,就沒有人烹飪傳統菜餚;而沒有人食用,就沒有人有勇氣烹煮傳統小米飯。」 精準地闡述了「以關懷為本的生物區域化」精神,以及集體責任的重要性。
本場論壇點亮了我們看到傳統智慧與現代創新可以完美融合,創造出更具韌性、更互聯的未來。也更激勵我們共同努力,為自己所處的地區貢獻一份力量,在彼此關懷中編織一個永續共生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