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活動檔案

過往活動檔案

Session 2

未來循環城市 Future Circular City

● Day3 15:30-17:00

Perspectives / practices

  • 饒慶鈺

    饒慶鈺

    秘書處處長 / 新北市

  • Tomas Diez

    Tomas Diez

    共同創辦人
    監察委員會主席 / Fab City Foundation

Moderator

  • 林鑫保

    林鑫保

    副院長 / 台灣設計研究院

For speaker profiles, please click here.

在地賦權,建構永續都市

本場論壇探討如何在生態與社會限制下,打造欣欣向榮的永續都市。台灣設計研究院林鑫保副院長主持,邀請Fab City Foundation共同創辦人Tomas Diez與新北市政府秘書處饒慶鈺處長,從國際倡議與地方治理兩個面向,探討循環經濟如何形塑都市發展的未來,並強調設計在重塑城市樣貌中的關鍵角色。

一、 從線性模式轉向循環模式

Diez從全球貿易史切入,指出消費主義與資源掠奪的環境危機根源,並以17世紀的香料戰爭為例,說明殖民擴張如何建立在壟斷資源之上,這種掠奪性邏輯至今仍影響全球貿易和都市發展。他將現代城市比為遍佈全球的「章魚」,從世界各地汲取資源,而科技革命僅改變了掠奪的形式,而非其本質。

Tomas Diez

Diez指出,城市運作模式是「產品進、垃圾出」(Product In, Trash Out, PITO),資源被開採、消耗和丟棄,導致都市發展難以永續。進而呼籲轉向循環系統「數據進、數據出」(Data In, Data Out, DIDO),利用數位工具促進在地生產,降低對全球供應鏈的依賴,並將環境影響降至最低。

二、 都市治理的循環轉型:新北市經驗

饒處長從新北市經驗出發,探討如何將循環性融入都市治理。她強調都市規劃應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結合,並以新北市的小規模設計介入(例如無障礙空間和性別友善設施)為例,說明即使微小的設計改變,也能產生重大的社會影響,提升都市空間的包容性和永續性。

饒慶鈺

饒處長更指出,政府在制定SDGs相關政策時,往往忽略負面影響,例如基礎設施重建可能造成的弱勢社群迫遷。新北市在年度SDGs報告中,同時列出政策的正面和負面影響,強調設計在權衡取捨中的關鍵角色。

三、分散式設計:在地創新與全球影響

論壇探討透過分散式設計(Distributed Design)促進韌性與創新。Diez介紹「Fab City 全堆疊」框架,說明如何在不同尺度實踐DIDO模式,並以巴厘島Fab Lab發展的「能村」項目為例,說明如何透過傳統的Banjar制度,將傳統社會結構轉化為創新平台,讓當地居民學習永續能源解決方案,並將發展出的知識和策略在全球分享。

饒處長則強調地方政府應扮演實踐者角色,在中央政策與在地需求間取得平衡,賦能公民,促進跨部門合作,才能真正提升人民福祉與土地永續。

四、邁向循環城市未來:持續實驗與調整

論壇總結指出,邁向循環城市需要持續實驗與調整,並非線性或可預測的過程。

城市應成為一種學習空間,透過持續測試和改進政策、技術和社會實踐。 整合生物區域化原則、分散式設計與創新以及跨尺度思考,將有助於城市從掠奪性、消費驅動的模式轉向再生性、在地化的系統,創造永續且公平的都市生活空間。 未來挑戰在於打破部門隔閡,促進跨尺度的共同努力,讓設計、政策與在地社群及其知識匯聚,共創永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