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活動檔案
過往活動檔案
Session 3
● Day4 9:30-11:30
吳明珊
建築施工創新實驗室主持人 / 京都工藝纖維大學
謝尚賢
工程資訊模擬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葉哲岳
執行長(工頭)/ 台灣田野學校
詹明旎
總監 / MisoSoupDesign
For speaker profiles, please click here.
本場論壇以探討循環設計原則與生物區域化如何重新定義建築環境,並強調設計師在重建社群連結中的關鍵作用。 RE:PUBLIC Inc.神尾涼太主持,邀請國立台灣大學謝尚賢、京都工藝纖維大學吳明珊、台灣田野學校葉哲岳以及MisoSoupDesign詹明旎等專家,從不同面向分享循環建築環境的未來發展。
主持人神尾涼太以城市規劃與策略設計權威Dan Hill的精闢見解開場:「每次蓋房子,其實都挖了許多洞」開場,點出建築設計常忽略的資源耗竭問題。 他強調循環設計著重材料流動與資源運用模式的革新,不僅減少廢棄物,更延長材料生命週期,重複使用。
Ryota Kamio (moderator)
謝尚賢與吳明珊皆強調模組化設計(Modular Design)搭配材料護照(Material Passport)的重要性,以利組裝、拆解與重複利用構件,延長建築壽命並降低對新資源的依賴。 台南沙崙智慧綠能循環住宅園區的案例,則展示了模組化設計、預鑄構件與共享經濟模式在實踐循環建築上的應用。 然而,謝尚賢也指出,多材料結構的拆解與再利用仍面臨挑戰。
謝尚賢
論壇另一焦點在於數位轉型於建築業綠色轉型中的關鍵角色。謝尚賢與吳明珊皆認為,導入BIM與機器人技術,能提升施工效率,並透過LCA分析建築物的環境衝擊。吳明珊強調工業5.0的重要性,並以木材為例,說明數位科技如何應用於循環建築,例如運用數位建模與機器人製造復甦傳統榫卯工法。謝尚賢則強調BIM技術在提升資源管理效率上的作用,以及數位孿生技術在優化材料管理和預測材料流動上的潛力。 儘管台灣在循環建築的數位化應用已取得進展,但導入預鑄或模組化策略、因應數位工具所創造的分散式基礎設施等挑戰仍待克服。
吳明珊
論壇中,大會主題「生物區域化」(Bioregioning)成為核心議題,即設計應與特定區域的自然與生態特徵相符。
葉哲岳以嘉義市閒置空間活化為例,說明如何透過與當地社群合作,將閒置建築改造成符合需求的功能空間,並尊重其歷史、文化與生態背景,強化社群連結與歸屬感。而詹明旎的「蘭花屋」計畫,則以模組化設計結合當地環境與生活方式,展現永續建築與土地的緊密連結。
葉哲岳
建築物的持久性不僅取決於材料本身,更取決於人們的維護與照護。詹明旎以豐東國中禮堂改建案為例,說明如何透過選用易損材料製作家具,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環境維護,培養環境責任感。葉哲岳也強調人與材料的直接互動,將建築視為生活與維護的過程。 這些案例展現了透過維護與照護,將循環性轉化為積極的共同責任,並開啟多元材料與既有空間再利用的可能性。
詹明旎
本場論壇闡釋了循環設計在建築環境中的巨大潛力,但也坦誠面對挑戰:技術的成熟度、政策的配套、以及人們觀念的轉變,都需要持續的努力。
然而,學術界、產業與政府間的跨領域合作,正為這個轉型過程注入強大的動力。 台灣BIM聯盟等平台的建立,以及學者專家們積極投入研究與實踐,都展現出積極的進展。 未來,更需要長期持續深化跨領域合作,建立更完善的政策機制和產業標準,才能真正將循環設計的理念落實於建築實踐中,創造一個永續、包容且與生態和諧共生的建築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