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活動檔案

過往活動檔案

Closing Session

亞太地區循環設計的未來 The future(s) of circular desig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 Day4 14:30-16:00

  • Donna Cleveland

    Donna Cleveland

    Interim Dean of the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 Design / 越南皇家墨爾本理工學院

  • Justin McGuirk

    Justin McGuirk

    總監 / Future Observatory

  • 水野大二郎

    水野大二郎

    未來設計中心副總監 / 京都工藝纖維大學

  • Tomas Diez

    Tomas Diez

    共同創辦人
    監察委員會主席 / Fab City Foundation

For speaker profiles, please click here.

重新想像現代世界的循環性

2024循環設計週閉幕論壇,探討亞太地區循環設計的未來發展方向。 Future Observatory總監Justin McGuirk、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Donna Cleveland、京都工藝纖維大學水野大二郎以及Fab City Foundation共同創辦人Tomas Diez等重量級專家,從多元面向深入探討循環設計的實踐與潛力。

一、 生物區域化:台灣循環設計的發展契機

「生物區域化」強調設計與在地環境及社群的緊密連結,重視自然生態系統與人類活動的互動關係。論壇專家認為,台灣獨特的島嶼地理環境和多樣化的區域特性,使其成為實踐生物區域化設計的理想場域。McGuirk指出,台灣的地理優勢和政府支持,使其擁有領先亞太地區,推動生物區域化思維與實踐的巨大潛力。

台灣相對封閉的生態系統,有利於整合人類活動與自然系統,促進在地永續經濟發展,提升資源效率。 此外,生物區域化還能促進亞太地區的區域合作,在高度多樣性的亞太地區,發展兼顧在地需求與區域策略的循環設計方案,將有助於該地區在全球循環經濟中扮演領導角色。

二、 汲取原住民智慧:探索永續循環的另類途徑

專家認為原住民傳統知識為循環設計提供的寶貴發,但同時也避免過度理想化,強調應從中提取可操作的智慧,改善人與環境的互動。

McGuirk以「生態外交」的概念,說明人與自然的共存,並以賦予河流法律權利的案例,說明將原住民價觀融入現代制度的可能性。 水野大二郎則提出「時間觀」的概念,探討不同生命體的時序關聯,指出原住民傳統實踐展現出對多重時間維度的深刻理解,並以此達成人與自然的永續共存。 學習原住民智慧的關鍵,在於理解其精神實質,並應用於現代社會,與自然環境中的多元主體建立良性互動。

Daijiro Mizuno and Edward Masui (moderator)

三、 重新詮釋循環性:超越「廢棄物管理」思考框架

論壇批評將循環經濟簡化為解決廢棄物問題的方案,可能導致持續過度生產,反而加劇問題。

McGuirk以「滿溢的浴缸」比說明,回收如同擦拭溢出的水,但忽略了持續注水的龍頭,強調應減少過度生產。 論壇也探討了以服務模式推動循環經濟的隱憂,指出過度強調效率和經濟效益,可能忽略「情感耐用性」,而情感耐用性正是鼓勵消費者珍惜物品、延長使用壽命的關鍵。

循環性的轉變,需要社會對所有權、價觀和消費模式的根本性反思,重新塑造政策、產品設計原則,並創造新的價觀和生活方式。

四、對抗民粹主義與便利性思維:從小規模行動重建能動性

與談之中探討了「民粹主義populist movements」的興起、便利性思維的影響,以及生物區域化作為對抗這些趨勢的潛力。 Diez指出民粹主義運動的崛起,源於其有效的敘事策略和傳播管道。倡導永續發展的聲音往往侷限於特定群體,難以引起大眾的廣泛關注。 Diez強調在推動道德與永續選擇的同時,也考量大眾的實際需求與便利性。

McGuirk認為,生物區域化可以提供一種替代方案,雖相較於全球化大規模生產,生物區域化的做法較為不便,但內在價仍能吸引人們參與,而積極參與在地經濟、社群行動,則能重建人們的歸屬感和能動性。

Diez進一步闡述了「能動性」的重要性,建議著重於建立新的模式,從小規模的行動開始,逐步展現可行的替代方案,並利用現代科技,更容易動社區主導的項目。 論壇呼籲重新思考行動主義和永續發展的策略,提升在地能動性,建立新的永續社會參與模式。

亞太地區循環設計的未來展望

2024循環設計週閉幕論壇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平台,讓亞太地區專家共同探討循環設計的未來。 而論壇中提出的多元觀點,突顯了該地區在實踐循環設計原則上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並強調因地制宜、區域合作和創新的重要性。 專家認為結合現代科技與在地智慧,亞太地區有潛力引領全球,建立兼具環境韌性與文化韌性的永續循環系統。 而持續性的合作與創新則是實現此願景的關鍵,進而創造一個更友善的未來。

亞太地區豐富的文化和生態多樣性,以及日益增長的永續發展意識,為循環設計的創新和實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然而,成功需要克服挑戰,例如缺乏統一的標準、跨國合作的困難以及當地社群的參與度等。 未來,需要更緊密的區域合作、更有效的政策支持以及更積極的社會參與,才能將循環設計的理念真正融入亞太地區的發展之中,創造一個更可持續、更公平、更具韌性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