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活動檔案
過往活動檔案
Destination2 台灣田野學校, 嘉義市
在嘉義,以木構築生活風景的再定義
參訪旅行的第二站,來到嘉義舊監獄。這棟建於日治時期的歷史建築,如今已修復為博物館。而毗鄰監獄的舊宿舍群,過去是獄警及其眷屬的生活空間,如今也被重新活化,成為嘉義市在地企業工作場域。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我們此行主辦單位:台灣田野學校,一個推動建築再生與社區參與的設計團隊。
台灣田野學校由來自台北的建築師葉哲岳與嘉義在地的設計與行銷專才尤姍姍於十年前共同創立。秉持「在土地裡面學習」的理念,強調從實作與生活現場中學習,而非僅依賴課堂教育。他們深耕嘉義,與地方政府、學者、社區居民長期合作,致力於解決都市與建築再生中的種種課題。
嘉義位於台灣中部,屬於副熱帶氣候,夏季濕熱多午後雷陣雨,冬季則較溫和但偏濕冷。這樣的氣候條件形塑了當地的農業發展與居住方式,也讓嘉義成為台灣重要的農業城市之一。
葉哲岳指出,嘉義擁有兩種「森林」:一是著名的阿里山檜木林,另一則是城市中散布的6,000多棟木造房屋。台灣田野學校透過實作與設計重新賦予木頭新的意義,不僅是建材或經濟資源,更是生活與記憶的載體,引導居民重新認識腳下這片土地,並連結過去與當下。
參訪者走訪過去建於舊監獄旁的舊宿舍區。
從集中警報系統中仍可見其作為監獄歷史的痕跡。
台灣田野學校最具代表性的計畫之一,是對嘉義舊監獄周邊區域的活化行動。這座超過百年歷史的監獄,過去隸屬台南監獄體系,而台灣田野學校選擇先從旁邊廢棄已久的宿舍群著手修復。
這些宿舍群曾荒廢長達30年,成為非法搭建與廢棄物堆積的地帶,也讓當地居民心生安全疑慮。台灣田野學校團隊的第一步是清理危險空間,並花時間與居民建立信任。在長達三年的修復期中,團隊與大學、政府單位合作,並號召超過1,500名青年參與,共同動手整修空間。這樣的參與不僅讓年輕人投入,也讓許多志工轉為長期貢獻者。而該計畫命名為「木都2.0青年聚落」,象徵嘉義作為木工重鎮的延續精神。此案更於2023年榮獲日本Good Design Award設計大獎肯定。
在宿舍活化後,團隊也開始思考監獄本體的再定義。為突破大眾對「監禁空間」的既定印象,他們將牢房作為隱喻工具,透過劇場演出、沉浸式展覽等方式,引導觀者討論現代社會中的「隱性監禁」議題,如語言歧視、刻板印象等。
在先前台灣設計展於嘉義市舉辦期間,監獄甚至被改造以「青年旅館」為題,融合短期居住與社區行動計畫,實驗空間的新可能,也促進在地與外來的深入連結。
博物館導覽人員介紹歷史建築的概況。
監獄計畫的成功帶動了更多嘉義市內的閒置空間再生行動。台灣田野學校花了七年時間,走進多個老場址,如舊鳳梨罐頭工廠、醃菜加工廠,深入了解地方問題根源,並與在地居民攜手改善安全與使用問題。
這些空間重生都經過居民的參與、共識凝聚。如今,原本的鳳梨工廠變身為日常社區聚會中心,而醃菜廠則轉型為青年創新基地,支持地方創業,成為社會創新孵化器。
與其他以新建築為主的建築團隊不同,台灣田野學校堅持長期經營與原地修復,並相信每一位「活在真實場域」的人都有其文化與價值值得被保存。他們所打造的空間不只是硬體修繕,更是社區凝聚的媒介,回應當代需求、保存歷史、並成為居民自豪的文化據點。
這種以溝通與參與為核心的都市規劃模式,正是社區自主再生的典範。
百年前所興建的原始牆體,至今仍保存完好。
儘管多數人印象中,台灣田野學校似乎是非營利團體,但實際上它是以營利公司架構運作的設計團隊。藉由政府委託案、企業ESG合作與民間資源串聯,而打造出穩健且具韌性的營運模式。
除了政府資源外,台灣田野學校也與企業進行深度合作。例如先前與大型紡織企業台南企業的CSR單位-台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共同策劃「讓舊監自由」的實驗型展演。企業、設計師與地方團體共同認養監獄空間進行策劃創意裝置。這場跨界合作不僅提升了專案內容深度,也成為企業社會參與的實作案例。台灣田野學校亦透過「以修代租」的創新模式,獲得公有宿舍空間的使用權,將其轉型為青年創客基地與工作室,引進創意人才與小型創業,讓歷史空間得以活化並帶動地方經濟。
嘉義舊監獄園區內的木作實驗工坊中,配置有傳統木工工具。
來自公私組織的多元資金來源讓台灣田野學校在規劃與實踐上能兼顧穩定與永續創新,並持續將文化專案紮根於在地生活與產業結構中,實現真正的「地方創生」。
台灣田野學校共同創辦人葉哲岳與參訪者進行理念分享。
當親身感受到台灣田野學校如何透過空間再生計畫積極串連並賦能在地居民時,很難不對這個團隊產生由衷的敬佩。他們邀請各個年齡層、來自不同背景在地居民,一起參與閒置空間修復與改造,或透過教育課程進行交流與學習,人們不僅重新發現自己的潛能,也重新建立彼此關係,以及土地連結。對地方文化資產的重新詮釋與應用非常關鍵。
參訪舊監獄園區時,我們遇見了一位在地的阿姨,她在其中一間空間開設了小型綠植商店。熱情款待的她泡茶送點心,還送上親手準備的伴手禮,嘴角滿是笑容地說著,如何將自己對植物的熱情轉化為一門事業。她的植物店不只是收入來源,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與人、與土地重新連結的方式。
透過參與台灣田野學校的空間再生計畫,她找到了與地方共生的新可能,也讓每位走進空間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從土地延伸出的溫度。
這間綠植商店的店主在翻修後宿舍建築中迎接參訪者,並分享她創業背後的故事與熱情。